(作者:朱明照) 摘要:長期以來,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中小學校推行素質教育改革困難重重、裹足不前。換用過程教育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小學校教育,我們會有新的啟發和收獲。
關鍵詞:中小學校 過程教育 人格 藝術 興趣 規律
基礎教育是國家教育的奠基工程,中小學校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織形式。中小學校教育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教育的整體水平和國民的綜合素質。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中小學校教育只重視分數、不注重能力,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導致高分低能現象層出不窮,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背道而馳,既浪費了國家寶貴的教育資源,又給受教育者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一、中小學校教育是一個過程
中小學校教育的本質是提高人的質量,即提高人的素質。中小學校教育是一個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有機體內各部分內容相互聯系,不斷地發展變化。同時,有機體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充滿了變革和創新,保持著相對平衡、螺旋上升的一種發展態勢。因此,中小學校教育要聚焦這一過程,聚焦這一過程中顯性和隱性的存在。以課程為例,學校的課程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顯性課程指的是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正式列入學校教學計劃的各門學科教學以及有目的、有組織的課外活動。隱性課堂是指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堂。有觀念性的,如學校的校風、學風;有物質性的,如學校建筑、教室布置、校園環境;有制度性的,如學校管理體制、學校組織架構;有心理性的,如學校人際關系狀況、師生特有的心態等。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我們既要注重結果,更好注重過程本身。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學習文化知識,培養興趣愛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中小學校教育是有規律和節奏的
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決定了中小學校教育過程的規律性和節奏性。自然是活的,生命在本質上是周期性的。為此,中小學校教育要充分尊重青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因材施教,因時施教。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重點體現個體差異。每個人的身心和智力發育的速度都不一樣,"早慧"和"大器晚成"的現象就是很好的例證。在中小學校教育中,老師要客觀地看待學生之間的個人差異,尊重這一差異,在教育教學進度與難度、教育教學的衡量標準、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上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讓接受知識快的學生吃得好,讓接受知識慢的學生吃得飽,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進步和發展。
2、因時施教
因時施教重點體現個體發展的關鍵期。關鍵期是個體對某些技能或行為模式發展有最大的敏感性或準備狀態的時期。關鍵期內,個體獲取知識、提升能力事半功倍;關鍵期外,則事倍功半。作為教師,我們在中小學校教育中要熟悉個體發展的關鍵期的分布和特點,充分利用好關鍵期內的寶貴時間,適時而教,讓個體得到充分發展。
三、中小學校教育是一門藝術
中小學校教育是一門藝術,是一門教人如何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理解生活、領悟人生的藝術。這種藝術不像數學公式那么簡單,容易教授。它涉及到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統計學、力學、美學等諸多學科知識,是一門很難傳授的藝術。要想把這門藝術傳授好,以下兩個方面至關重要:
1、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
一個人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是全人格參與的過程。成人如此,學生也不例外。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學生不是機器,被動地聽從別人的使喚,讓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傳統教育觀念認為,在地位上教師高學生一等,學生處于從屬地位;在人格上教師和學生不是平等關系,而是上下關系。這種觀念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人格的喪失,"填鴨式"教學和"滿堂灌"現象大行其道,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這種做法嚴重扼殺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學習意識,不利于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更培養不出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所以,作為教師,第一要正確處理師生人格的關系。師生人格是平等關系。在教育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學生是演員,教師是導演;學生向教師請教問題,教師為學生答疑解惑;師生之間交流互動,教學相長。第二要正確處理生生人格關系。生生人格也是平等關系。學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獨立的人格。每一個學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好壞優劣之分。教師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不能因為學生的家庭背景、民族差異、性別差異、社會關系、考試成績等因素歧視或偏袒學生。
2、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專注和穎悟的先決條件,沒有興趣就不會有進步。好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越學越有信心;差的教學方法讓學越學越厭學,越學越怕學,越學越喪失信心。為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選擇適合不同學段學生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努力去發現和放大學生的優點,經常鼓勵和表揚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的優點克服自身的缺點;教師設計主題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經歷活動的過程,體驗活動帶來的快樂和享受,實現個人價值和自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中小學校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從事教育工作,既要注重教育結果,又要注重教育過程;既要注重教育的規律和節奏,又要講究教育的藝術。只有這樣,中小學校教育才能培養出人格健全、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 凌道明.現代過程教育學[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2]曾茂林.過程教育研究在中國[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5)
[3] A. N.懷特海著, 黃龍保、盧曉華、王曉琳譯. 思維方式[M].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4] A.N.懷特海著,徐汝舟譯.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5] A.N.懷特海著,周邦憲譯.過程與實在[M].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
關鍵詞:中小學校 過程教育 人格 藝術 興趣 規律
基礎教育是國家教育的奠基工程,中小學校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織形式。中小學校教育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教育的整體水平和國民的綜合素質。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中小學校教育只重視分數、不注重能力,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導致高分低能現象層出不窮,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背道而馳,既浪費了國家寶貴的教育資源,又給受教育者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一、中小學校教育是一個過程
中小學校教育的本質是提高人的質量,即提高人的素質。中小學校教育是一個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有機體內各部分內容相互聯系,不斷地發展變化。同時,有機體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充滿了變革和創新,保持著相對平衡、螺旋上升的一種發展態勢。因此,中小學校教育要聚焦這一過程,聚焦這一過程中顯性和隱性的存在。以課程為例,學校的課程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顯性課程指的是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正式列入學校教學計劃的各門學科教學以及有目的、有組織的課外活動。隱性課堂是指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堂。有觀念性的,如學校的校風、學風;有物質性的,如學校建筑、教室布置、校園環境;有制度性的,如學校管理體制、學校組織架構;有心理性的,如學校人際關系狀況、師生特有的心態等。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我們既要注重結果,更好注重過程本身。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學習文化知識,培養興趣愛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中小學校教育是有規律和節奏的
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決定了中小學校教育過程的規律性和節奏性。自然是活的,生命在本質上是周期性的。為此,中小學校教育要充分尊重青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因材施教,因時施教。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重點體現個體差異。每個人的身心和智力發育的速度都不一樣,"早慧"和"大器晚成"的現象就是很好的例證。在中小學校教育中,老師要客觀地看待學生之間的個人差異,尊重這一差異,在教育教學進度與難度、教育教學的衡量標準、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上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讓接受知識快的學生吃得好,讓接受知識慢的學生吃得飽,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進步和發展。
2、因時施教
因時施教重點體現個體發展的關鍵期。關鍵期是個體對某些技能或行為模式發展有最大的敏感性或準備狀態的時期。關鍵期內,個體獲取知識、提升能力事半功倍;關鍵期外,則事倍功半。作為教師,我們在中小學校教育中要熟悉個體發展的關鍵期的分布和特點,充分利用好關鍵期內的寶貴時間,適時而教,讓個體得到充分發展。
三、中小學校教育是一門藝術
中小學校教育是一門藝術,是一門教人如何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理解生活、領悟人生的藝術。這種藝術不像數學公式那么簡單,容易教授。它涉及到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統計學、力學、美學等諸多學科知識,是一門很難傳授的藝術。要想把這門藝術傳授好,以下兩個方面至關重要:
1、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
一個人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是全人格參與的過程。成人如此,學生也不例外。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學生不是機器,被動地聽從別人的使喚,讓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傳統教育觀念認為,在地位上教師高學生一等,學生處于從屬地位;在人格上教師和學生不是平等關系,而是上下關系。這種觀念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人格的喪失,"填鴨式"教學和"滿堂灌"現象大行其道,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這種做法嚴重扼殺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學習意識,不利于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更培養不出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所以,作為教師,第一要正確處理師生人格的關系。師生人格是平等關系。在教育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學生是演員,教師是導演;學生向教師請教問題,教師為學生答疑解惑;師生之間交流互動,教學相長。第二要正確處理生生人格關系。生生人格也是平等關系。學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獨立的人格。每一個學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好壞優劣之分。教師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不能因為學生的家庭背景、民族差異、性別差異、社會關系、考試成績等因素歧視或偏袒學生。
2、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專注和穎悟的先決條件,沒有興趣就不會有進步。好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越學越有信心;差的教學方法讓學越學越厭學,越學越怕學,越學越喪失信心。為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選擇適合不同學段學生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努力去發現和放大學生的優點,經常鼓勵和表揚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的優點克服自身的缺點;教師設計主題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經歷活動的過程,體驗活動帶來的快樂和享受,實現個人價值和自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中小學校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從事教育工作,既要注重教育結果,又要注重教育過程;既要注重教育的規律和節奏,又要講究教育的藝術。只有這樣,中小學校教育才能培養出人格健全、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 凌道明.現代過程教育學[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2]曾茂林.過程教育研究在中國[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5)
[3] A. N.懷特海著, 黃龍保、盧曉華、王曉琳譯. 思維方式[M].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4] A.N.懷特海著,徐汝舟譯.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5] A.N.懷特海著,周邦憲譯.過程與實在[M].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